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作为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农业科技成果的重要产出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定点帮扶与乡村振兴、对口支援与对口合作、校地校企合作、科技成果推广及转化、人才培训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学校长期深耕“三农”领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全方位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学校充分发挥学校学科特色优势,成功创造了“三精准”的镇康扶贫模式、“农业绿色发展”引领的曲周模式、深度贫困综合治理的河边村模式、“巢状市场小农扶贫”模式。2019年4月我校助力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顺利脱贫摘帽,连续三年(2019-2021)在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帮扶工作分类评价与考核工作中评价为“好”。连续三年(2017-2019)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2019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2021年,我校李小云教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农学院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另外,多篇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报告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
按照中央与教育部部署,我校承担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以下简称“对口支援”)和“部省合建高校对口合作”(以下简称“对口合作”)相关工作,分别与塔里木大学、西藏农牧学院、甘肃农业大学、西昌学院4所高校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与河北大学、贵州大学、石河子大学、海南大学4所部省合建高校确立对口合作关系。学校以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服务、高校管理水平提升为重点,推动学科精准对接,有效助力8所高校综合实力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升。
按照“建点布网、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原则,学校已构建了遍布全国、覆盖农业全产业的“三院两站一体系”新型社会服务网络体系。以高质量社会服务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将我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与地方产业、行业深度融合,实现办学资源有效拓展。
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学校成立了“中国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小组”, 负责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协调和统筹,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社会服务处(技术转移中心)。技术转移中心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创新评价体系、搭建转化平台、组建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等方式,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全面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先后获批为海淀区专利运营办公室、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北京市知识产权运营试点单位、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并于2020年获得第十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集体二等奖。